電商一個月賺多少錢?年真實收入大公開
很多人私訊問我:「做電商到底能不能賺錢?」、「一個月收入可以到多少?」坦白說,這個問題就像問「開餐廳能賺多少」一樣,答案從負債百萬到月入七位數都有。我從2016年開始接觸電商,做過平台賣家、自建官網、也幫品牌操盤過,今天就來拆解電商收入的真實情況,不畫大餅也不嚇唬人,就是赤裸裸的數字和現實。
先說結論:電商收入範圍極廣,有人月賺3000元勉強糊口,有人月入百萬還持續成長。關鍵不在於「電商」這個行業,而在於你的經營模式、選品策略和行銷能力。我整理出四種常見的電商經營者類型,帶你看他們的收入結構和背後真相。
第一種類型:兼職小賣家
這是最多人的起點,利用下班時間在蝦皮、露天等平台賣東西。我認識的安妮白天是行政人員,晚上賣手作飾品,她每月營業額約2-3萬元,扣除成本、平台抽成和運費後,淨利大概落在8000-12000元。她笑著說這筆錢剛好付她的咖啡錢和買書基金,要靠這個生活根本不可能。
這類賣家的優勢是門檻低、風險小,但缺點是收入天花板明顯。平台流量分配不均,沒有評價的新賣家很難獲得曝光,往往要熬過三個月的「冷啟動期」才開始有穩定訂單。多數兼職賣家月收入在5000-20000元之間,當成額外零用金不錯,但要取代正職工作還有很大距離。
第二種類型:全職平台賣家
當兼職做出成績後,有些人會辭職專心做電商。全職賣家通常已經摸清平台規則,也有穩定貨源和客戶群。像是我合作的家具賣家阿誠,專攻租屋族的小型傢具,他在蝦皮和PChome都有店鋪,每月營業額約50-80萬元。
聽起來很厲害?但扣掉進貨成本35萬、平台抽成5%、廣告費10%、退貨損失3%和倉儲費用後,他每月淨利大約8-15萬元。這個數字會隨著季節大幅波動,過年前後是旺季,夏天就是淡季。阿誠說最大壓力是現金流,有時候帳面上賺錢,但貨款卡在平台上,週轉不過來還要跟銀行借貸。
全職賣家月收入普遍落在5-25萬元之間,做得好的可以相當於中小企業主管的薪水,但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壓力。沒有勞健保、沒有年終獎金,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。
第三種類型:品牌電商
這是電商賺錢的升級版——不再只是賣貨,而是建立品牌。我協助過一個保養品品牌,從無到有做到月營業額300萬元。他們有自己的官網、社群團隊和忠實客戶群,毛利率可以拉到60%以上。
品牌電商的收入結構完全不同:產品售價更高、客戶回購率更高、還能發展經銷體系。創辦人Lisa透露,他們每月淨利約80-100萬元,但前期投入了兩年時間和近百萬資金才達到這個階段。品牌電商最大的優勢是擺脫平台抽成,掌握客戶數據,長期價值更高。
不過品牌電商失敗率也最高,我看過太多人砸錢做官網、拍美照,最後卻賣不出去。沒有平台的自然流量,所有流量都要自己花錢買,對行銷能力要求極高。成功的品牌電商月收入從數十萬到數百萬都有,但背後往往是無數次試錯和調整。
第四種類型:電商團媽與批發商
這是最少人討論但意外賺錢的類型。團媽透過社群媒體組團購,一次下單大量商品獲得批發價;批發商則供貨給這些團媽和小賣家。我認識的批發商K先生專進韓國生活雜貨,他每月出貨給200多個團媽,營業額超過500萬元。
因為是批發模式,毛利率只有20-30%,但薄利多銷,每月淨利穩定在60-80萬元。團媽的部分,頂級團媽月收入可達20-50萬元,她們通常有龐大的粉絲群和信任度,一次開團就能創造上百萬業績。
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供應鏈管理和社群經營,要能持續找到熱門商品,還要維持團購熱度。收入穩定但競爭越來越激烈,現在每週都有新團媽出現,商品價格也被越壓越低。
影響電商收入的關鍵因素
看完四種類型,你會發現同樣做電商,收入差距可以大到百倍。我歸納出五個決定收入的關鍵因素:
第一,選品策略。賣衛生紙和賣精品手錶的營收絕對不同,但也不是越高價越好。我建議新手從「價格適中、重複購買性高」的商品入手,像美妝、零食、寵物用品等,比較容易產生穩定現金流。
第二,流量獲取能力。電商本質就是流量變現,沒有流量就沒有收入。平台賣家靠平台導流,品牌電商要靠自己打廣告。我見過最成功的賣家都是流量操作高手,知道如何用最低成本獲得最大曝光。
第三,供應鏈管理。進貨成本決定你的利潤空間,能拿到多好的價格取決於你的進貨量和談判能力。我建議新手先從代發貨開始,不用囤貨降低風險,等銷量穩定再找工廠合作。
第四,營運效率。同樣營業額50萬,有人忙到每天只睡三小時,有人每週只工作20小時,差別在自動化程度。設定自動回覆、串接金物流系統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,這些細節會決定你的時間價值。
第五,資金週轉。電商最怕庫存壓資金,我建議保持「小批量、多頻次」的進貨原則,寧可缺貨也不要堆滿倉庫。現金流比帳面利潤更重要,很多電商倒閉不是因為不賺錢,而是週轉不靈。
電商收入的時間軸
電商收入不是線性成長,而是階梯式跳躍。根據我的觀察,通常會經歷這些階段:
第一年:學習期。多數人月收入在1-3萬元徘徊,甚至虧錢。這個階段重點是活下來和累積經驗。
第二到三年:成長期。找到穩定模式後,收入可跳到5-15萬元。很多人在這階段辭職全職投入。
第四年以上:擴張期。建立團隊和系統,收入有機會突破20-50萬元,但管理挑戰更大。
當然,這只是參考值,有人第一年就爆紅,也有人做了五年還在掙扎。電商成功需要耐心和持續學習,沒有速成之道。
給新手的現實建議
如果你剛開始做電商,別被網路上「月入百萬」的故事迷惑。那些都是極少數成功案例,更多人是默默賺著不錯的收入。我建議:
設定合理目標:第一個目標應該是「月收入超過基本工資」,而不是直接想賺百萬。
專注利基市場:與其什麼都賣,不如成為某個小領域的專家。我認識專賣露營燈的賣家,每月穩定賺十幾萬。
控制成本:很多失敗來自過度投資,買太多攝影設備、包裝材料,還沒賺錢就花了一大筆。
持續學習:電商規則每個月都在變,要持續關注平台更新、消費者行為變化。
最後分享一個殘酷但真實的數據:根據我的觀察,100個開始做電商的人,大概只有10個能月入超過5萬元,只有1個能達到月入20萬以上。但這不代表你不該嘗試,而是要用正確的心態和策略進入這個領域。
電商就像現代版的開店創業,門檻低但競爭激烈。能不能賺錢、賺多少錢,最終取決於你能提供什麼價值給消費者。與其問「電商一個月賺多少」,不如問「我該如何做出比現在市場更好的產品或服務」。
這條路我走了八年,從兼職賣家到創立自己的品牌,中間經歷無數次失敗和調整。如果你正在考慮進入電商,或者已經在途中遇到瓶頸,歡迎分享你的故事,我很樂意給你一些具體建議。記住,每個成功賣家都是從第一筆訂單開始的,關鍵是開始行動並持續優化。